大学生兼职当野人投喂烦恼:100元日薪背后的甜蜜负担
“大学生兼职野人,日薪一百包饭,还包画彩绘纹身体验!”五一前夕,这样一条招聘帖在昆明某高校论坛走红。景区位于滇池东岸的原始森林体验区,主打“沉浸式原始部落”——游客穿过吊桥,只见火塘、茅屋、兽皮、骨笛,还有一群脸上涂满矿物颜料、身披苎麻的“野人”呼啸而出,围着火堆烤洋芋、甩火把,瞬间把氛围感拉满。工作看上去轻松有趣:每天三场秀,每场二十分钟,其余时间“躺平”玩手机即可。然而真正上岗后,同学们才发现,最大的KPI不是“扮野”,而是“吃”——被游客投喂到怀疑人生。
“只要音乐一响,我们冲出来转圈,小朋友就兴奋地扑过来。”19岁的大二男生小宇(化名)说,原本剧本里根本没有“接零食”环节,可游客太热情——薯片、辣条、火腿肠、旺仔牛奶、甚至整只烤鸡腿,统统往手里塞。“最夸张一次,两小时干掉五包薯片、三根肠、两瓶可乐,还得保持人设不能说话,只能‘阿呜阿呜’做咀嚼状。”小宇苦笑,“下班回宿舍,肚子撑得连水都喝不下,直接躺床打嗝。”
展开剩余68%景区规定:演员不得擅自破坏沉浸感,更不能对游客说“不”。于是“野人”们发明了“暗号”——把食物悄悄塞进兽皮腰带内侧,或趁转身时递给身后同事,有人一天“走私”回宿舍的零食重达三斤。女生小颖因为“胃口小”被同事封为“移动仓库”,背包里常常倒出十几包糖果,“回寝室分给室友当夜宵,结果大家集体上火长痘”。
动物园管理人士看到新闻后直呼“同病相怜”。昆明动物园去年通报:一只小熊猫因长期被喂膨化食品导致肾衰竭死亡;羊驼误食塑料袋需开刀。野生动物专家李岩表示,人工投喂会改变动物食性,降低自然觅食能力,还会引发肥胖、龋齿、肠胃疾病。“没想到这种‘过度关爱’如今落到人身上。”李岩说,“从心理学角度,投喂者往往满足的是自身‘给予’的快感,而非对方真实需求。”
为何学生甘愿“吃到撑”?一个字:钱。云南高校兼职市场调查显示:食堂打饭每小时10元,外卖骑手每单1.2元,家教每小时40-60元,但需求有限。“野人”岗位日薪100元、包两餐、有班车接送,算下来时薪超25元,且无需专业技能(会“嗷嗷”叫即可),可谓“性价比之王”。小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每周六日出勤,两个月能挣4000元,相当于一年住宿费。“被喂就当加餐,总好过风吹日晒送外卖。”
面对愈演愈烈的“投喂风”,景区负责人赵女士坦言:“我们不能粗暴制止,只能软性引导。”五一假期起,景区采取三项措施:
1. 在入口、表演区增设“请勿投喂,给野人一个微笑”提示牌;
2. 演出前主持人喊话:“掌声就是最好礼物”;
3. 为演员配备“原始小背篓”,统一回收零食,下班前集中捐赠给附近福利院。
首周统计,投喂量下降约四成,但“掌声分贝”上涨三倍。“游客逐渐理解,互动可以更健康。”赵女士说。
事实上,从“餐厅颠锅”到“地铁安检”,从“剧本杀NPC”到“野人演员”,大学生兼职形态愈发多元。云南省教育厅劳动教育负责人王鹏认为,这恰好是劳动育人的契机:“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说‘不’,懂得保护自身权益,也让游客明白:尊重比零食更珍贵。”
1. 用掌声、点赞代替投喂,既安全又体面;
2. 若想表达心意,可选择景区指定渠道,如购买官方纪念品;
3. 带孩子观看表演时,引导其学会“边界感”:喜欢≠强行给予。
“野人”演员们并不拒绝互动,他们只是希望以更健康的方式被“看见”。下一次当你走进原始部落区,不妨收起零食,抬起双手,给这些努力打工的大学生们一个热烈的掌声——那一刻,你释放的是善意,他们收获的是尊重。别把“爱”变成负担,对野生动物如此,对人类同伴亦是如此。让互动回归纯粹,让兼职不再“吃到撑”,才是景区与游客共同成长的正确打开方式。
发布于:江苏省上一篇:网红“毒玩具”为何还能大行其道?_张女士_甲醛_检测
下一篇:没有了
